孔雀魚 疾病防治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孔雀魚 疾病防治   孔雀魚的大部分病癥,都是飼育者本身的疏忽所引發的,通常引發的病癥有四大因素: 水質的常見疾病   1.惡化水質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投餌過量所引起的水污染以及過濾器污穢所引起的有害質的積存。只要每日的投餌適量,以及適當掃除過濾器與水質調整都可以防止發生。雖然適當的換水也有必要,切勿大量換水,這樣對孔雀魚會有傷害,需要稍稍注意。另外,如果過度清潔過濾器,也同時洗掉繁殖的過濾菌,從而導水質惡化。   2.水溫的變化孔雀魚是屬于變溫動物,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水溫度變換體溫的。水溫不論高或低都有礙魚體機能正常的運作,尤其水溫的上升或低下,對孔雀魚是最大的重大傷。結果體內的代謝不順,食欲也低下而會衰弱下去,也要注意季節早晚過度落差很多。3.粗魯的接觸魚身孔雀魚的身體表面是特別纖細而易損傷,所以利用...

孔雀魚 飼養方法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孔雀魚飼養方法 缸和水的準備 飼養方法的研究                                                                    缸的準備主要是清潔和消毒。消毒我是采用沸水消毒法,消毒既徹底,還沒有化學藥物消毒后遺留的的問題,同時還是最環保的方法。要注意的是消毒時先把缸放平穩,一定要平穩,否則容易裂的。然后要先加少量沸水,讓玻璃適應溫度,以防止玻璃突然高度受熱而炸裂。最后再加適量沸水進行消毒。 養水是將自來水靜置3到5天,將水中氯氣揮發干凈。然后將水加入消毒后的缸中,再加入硝化菌,用水妖精連續充氧24...

孔雀魚 遺傳公式 基因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孔雀魚 遺傳公式 綜述   雖然孔雀魚在臺灣水族已經躍升為主角,并且引起貿易進口商極度的興趣,無視于孔雀魚的質量優劣與否,大量引入歐洲、日本孔雀愛好家或俱樂部的孔雀魚,但是臺灣孔雀魚愛好者,甚至是進口商和販賣者卻對孔雀魚的基本知識及觀念的認識非常貧乏,因此常常發生把觀賞用的孔雀魚當作經過系統維持或品種穩定的孔雀魚來販賣,因而誤導剛入門的孔雀魚愛好者的觀念。基因衰敗或基因不明的觀賞孔雀魚,和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作系統維持的孔雀魚其價值和目的本來就是絕然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可能只有名字(都是叫作孔雀魚),這個月特別公開AF JAPAN作孔雀魚的公式,其最終目的是,希望讓臺灣孔雀魚愛好者能正確清楚地了解純系孔雀魚。  現在臺灣除了「AF-JAPAN」100多種孔雀魚之外,其它系統的日系孔雀,東南亞及德國的孔雀都陸續被引進臺灣,AF...

國內外 孔雀魚 說明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國外孔雀魚   在1859年,德國魚類學者Wilhelm C.H. Peters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地名)地方發現孔雀魚,因此他成了最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由于孔雀魚看來和Poecilia (魚名)family的魚類很相像,所以Wilhelm C.H. Peters就命名孔雀魚為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這個字意指孔雀魚身上部分重疊的鱗片形成蕾絲般的圖樣。1861年時,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來自巴貝多(Barbados)的孔雀魚標本,由于他沒看到Peter曾經做過的描述,而誤認為自己發現新的「屬」。Senior Filippi發現到孔雀魚看起來和Poecilia十分相似,于是將它稱作Lebistes poeciloides...

孔雀魚 生長繁殖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孔雀魚 生長繁殖   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幼魚經3-4個月飼養便進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后代,性成熟遲早與水溫高低、飼養條件密切相關。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水溫保持在26攝氏度。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然后按1雄配4雌的比例放入種魚。待魚發情后,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泄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當雌魚胎斑變得大而黑、肛門突出時,可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產。  待產箱中的溫度應比原水溫高1~2度,箱底放青苔或水草,給小魚設一個避身之處。雌魚產仔后,要立即將其撈出,以免吃掉仔魚。或者要塑膠片圍成漏斗狀隔離墻,浸入水中,將產仔雌魚放在漏斗中,使仔魚產出后從漏斗下空洞掉入漏斗外水體,雌魚就吃不到仔魚了。  孔雀魚每...

孔雀魚生活習性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孔雀魚生活習性   孔雀魚適應性很強,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24℃,喜微堿性水質,pH7.2—7.4,食性廣,性情溫和,活潑好動,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孔雀魚易養,但要獲得體色艷麗,體形優美的魚則從魚苗期就需要寬大的水體,較多的水草,鮮活的餌料,適宜的水質等環境。孔雀魚4~5月齡性腺發育成熟,但是繁殖能力很弱,在水溫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每月能繁殖1次,每次產魚苗數視魚體大小而異,少則5余尾,多則70~80尾。當雌魚腹部膨大鼓出,近肛門處出現一塊明顯的黑色胎斑時,是臨產的征兆。  孔雀魚,卵胎生將魚的代表,由于周期性的生產力,使得它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因此常是初飼養觀賞魚者家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魚以東南亞進口及國內南部生產為主,兩者的共通特徵是對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模式,因此充分...

孔雀魚 外形特征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孔雀魚 外形特征   孔雀魚體長4~5厘米,是最容易飼養的一種熱帶淡水魚。它豐富的色彩、多姿的形狀和旺盛的繁殖力,倍受熱帶淡水魚飼養族的青睞。尤其是繁殖的后代,會有很多與其親魚色彩、形狀不同的魚種產生。雌、雄魚差別明顯,雄魚的大小只有雌魚的一半左右,雄魚體色豐富多彩,尾部形狀千姿百態。  別名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孔雀魚體形修長,有極為美麗的尾鰭。成體雄魚體長3厘米左右,體色艷基色有淡紅、淡綠、淡黃、紅、紫、孔雀藍等,尾部長占體長的2/3左右,尾鰭上有1—3行排列整齊的黑色圓斑或是一彩色大圓斑。尾鰭形狀有圓尾、旗尾、三角尾、火炬尾、琴尾、齒尾、燕尾、裙尾、上劍尾、下劍尾等。成體雌魚體長可達5—6 厘米,尾部長占體長的1/2以上,體色較雄魚單調,尾鰭呈鮮艷的藍、黃、淡綠、淡藍色,散布著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
 

2009 ·文章分類 by 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