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 疾病防治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孔雀魚 疾病防治

  孔雀魚孔雀魚的大部分病癥,都是飼育者本身的疏忽所引發的,通常引發的病癥有四大因素:

水質的常見疾病

  1.惡化水質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投餌過量所引起的水污染以及過濾器污穢所引起的有害質的積存。只要每日的投餌適量,以及適當掃除過濾器與水質調整都可以防止發生。雖然適當的換水也有必要,切勿大量換水,這樣對孔雀魚會有傷害,需要稍稍注意。另外,如果過度清潔過濾器,也同時洗掉繁殖的過濾菌,從而導水質惡化。 
  2.水溫的變化孔雀魚是屬于變溫動物,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水溫度變換體溫的。水溫不論高或低都有礙魚體機能正常的運作,尤其水溫的上升或低下,對孔雀魚是最大的重大傷。結果體內的代謝不順,食欲也低下而會衰弱下去,也要注意季節早晚過度落差很多。3.粗魯的接觸魚身孔雀魚的身體表面是特別纖細而易損傷,所以利用魚網撈起時,要特別小心,否則體表一但損傷,細菌會從傷口侵入而感染。若不用魚網而用手撈起時,也不要用指甲損傷魚體。請特別留意。4.帶進病癥孔雀魚容易患病的原因中,猜想最大的比例是受到他魚的感染,若將新購入的孔雀魚放于水族箱內時,一定要先行確認,是否有病癥或先養于檢疫缸觀察三、五天,確定無病癥再放入。

一般常見的病癥

  孔雀魚1.白點病癥狀:魚體全面會出現直徑1mm以下的白色細點,并且一定會從各鰭發病之后再擴散至全身,如不予處置時,將會漸次衰弱,不久就會死亡。這是淡水魚典型病癥。盡管孔雀魚發病率不多,但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發病,所以大意不得。原因:白點蟲等纖毛蟲所寄生引發的病癥,其體表的白點即是寄生蟲的本體。寄生蟲的外圍的表皮呈白色狀者也有,白點愈多則表示寄生狀態愈為嚴重。
  2.爛尾癥癥狀:是從尾鰭開始附著黃白色粘著物。不久,再蔓延至各鰭,并漸次糜爛。尤其病情進行時,鰭部會呈爛腐狀,甚或斷落尾鰭都有。因而食欲大減,不久連肌肉也被侵腐而衰弱致死,故有必要及早治療,發病雄魚較多,是其特征。原因:遭受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所引起,感染途徑為傷口,而受傷大部分由于魚只之間的爭斗,粗魯的接觸所引起的居多。
  3.水霉病癥狀:別名口腐病,棉花病,但正名為水霉病。這是水霉寄生于體表而帶上棉花般是白色狀,不久蔓延至全身而腐爛皮膚,尤其病情進行時水霉繁茂部分會腐爛掉落都有可能。而到了患病中期以后就會失去食欲,遊水也欠活潑,不久將會死去。原因:體表的傷口或錨蟲,魚虱等寄生所引起的傷口,由水霉科的真菌著生引發二次病癥者。真菌大都是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居多。
  4.松球病癥狀:全身的鱗片豎起魚體,全面也會鼓滿,病名是因為看似松球般乃有此名。如病情進行則魚鱗會剝落,于是不能再遊水而造成死亡。原因:遭受野羅孟那斯細菌感染所引發。
  孔雀魚5.口腐病癥狀:口部外圍或頰部附近呈白棉花狀而不能再進食,不久,將會衰弱而致死。原因:與爛尾病一樣,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為原因。輸入孔雀魚帶來的新感染癥狀:鰓部腫脹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強呼吸,并且合閉尾鰭而不時在搖頭,做不自然的遊水動作,不久,魚體呈白濁狀而衰弱致死。原因:由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細菌為感染因素。而一旦發現感染的魚只時,必須隨即隔離于其它魚缸。初期者,只有換水或加入鹽水也可改善。治療: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殺菌劑來進行藥浴,大部分的情況都會有所改善。若仍然無法痊愈,原因可能在于一些造成細菌性的感染的因素,并未消除,如水溫過低,死魚未撈出等。患水霉病癥者,可能要注意水質,應撈除死魚或殘餌,并趕快換水,而松球病可能要優先改善水質,藥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魚較有食欲后,用細菌治療的藥餌喂食。至于爛鰭、爛尾等外表癥狀的魚只,換水并佐以藥浴,情況也能改善。
  還有就是比較常見的VC缺乏癥,表現為:魚蝦vc缺乏時,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生長緩慢、體態異形、遊動緩慢等,嚴重時甚至出現類似哺乳動物的壞血病癥狀。各種魚所患vc缺乏癥狀表現各有不同,但大都會造成生長不良,免疫力低下,飼料轉化率低等。蝦類的典型vc缺乏癥為“黑死病”,即傷口愈合緩慢,殼下出現黑色潰爛,大批死亡。還易出現蝦殼松軟,蛻殼周期延長、肌肉白濁、鰓混濁等癥狀。長期食用VC觀賞魚飼料可以避免以上問題,提高抵抗力。

視覺

  孔雀魚還有一個神秘之處。就是在第一次月滿的時候,孔雀魚對黃色比較敏感。在第二次月滿的時候,孔雀魚對紫色敏感。即孔雀魚的視力會在兩次月滿時發生變化。

孔雀魚 飼養方法


孔雀魚飼養方法

缸和水的準備

飼養方法的研究                                                                   孔雀魚
缸的準備主要是清潔消毒。消毒我是采用沸水消毒法,消毒既徹底,還沒有化學藥物消毒后遺留的的問題,同時還是最環保的方法。要注意的是消毒時先把缸放平穩,一定要平穩,否則容易裂的。然后要先加少量沸水,讓玻璃適應溫度,以防止玻璃突然高度受熱而炸裂。最后再加適量沸水進行消毒。
養水是將自來水靜置3到5天,將水中氯氣揮發干凈。然后將水加入消毒后的缸中,再加入硝化菌,用水妖精連續充氧24 小時,即可初步建立起硝化系統,這樣的水就可以放魚了。

接魚

接到魚后,不要急于開啟包裝箱,回家后暗光處開箱。途中防止動作過大造成的震動或翻滾。因為魚停食、無光的環境下,再經長途、長時間運輸后,體質虛弱、精神緊張,因此要特別小心,防止魚受驚而造成撞袋或撞缸受傷,或造成因驚恐引發的夾尾等情況。因此一切工作都要溫柔小心的操作。

兌水(也稱過水,專業名詞)

兌水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同時還很是煩瑣的操作。但想養好魚,就一定要細心、耐心的去完成,保證魚能夠初步順利適應我們的飼育環境,為以后正常養育打好基礎。而很多新手,都是在這方面犯了錯誤到造成損傷慘重!兌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水溫:缸中的水溫穩定在22到26度之間。接到魚后,不要急著開啟包裝袋,先要把包裝袋用與缸中同水溫的水沖洗干凈。然后把包裝袋放入缸中,約20到30分鐘,使袋中的水與缸裡的水,溫度達到一致。
2.開袋:開啟袋后,先加入相當于袋中水量1/10的缸中水入袋,然后再慢慢的不斷把缸中水加入袋中,使魚逐步適應水質如PH、KH等的變化,整個過程持續30到40分鐘左右。當加入缸中的水達到袋中水的量時,即可把魚溫柔撈出放入魚缸中。此兌水過程,也可以用打吊瓶的輸液系統進行的,可以更好的讓魚適應水質的,對于比較珍貴的魚適用。兌水結束后,要將袋中的原水倒掉,因為魚在運輸過程中排泄的廢物、脫落的黏膜等物質,是細菌喜歡的食物和產床,是魚致病的重要病源。
3.魚入缸后十分恐慌,這時的光線不要過強,更不要驚動它,例如觀看時都不能指指點點動作過大的,接魚之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一定要充分,魚入缸后不要總是在魚缸周圍四處亂竄,記住當天不要喂食!
4.第一天也不要喂食、不要換水,觀察它的狀態怎么樣。一般來說在第一天魚的狀態會還原一些,如找食、追逐配偶等。如狀態不好的話,可以加入1%濃度的飽和鹽水
5.第二天:觀察如狀態不錯,魚四處尋找食物、追逐配偶等表現,就可以少喂一點點活餌,意思一下即可,千萬不要喂多!開口餌料以活食最好,如豐年蝦等,人工餌料由于消化困難,不建議用。可換1/10的水,冬天換的水要比缸中水溫高出1至2度,夏天要低1至2度,這也是一年中換水時溫度掌握的方法。
如果狀態不好,不喂,繼續觀察。
6.第三天:關鍵的一天!魚有問題的話這天就會明顯的看出來,觀察癥狀后對癥下藥即可。
如果沒有問題,狀態良好的話,同樣喂一餐,比昨天喂量稍多一些,逐步在一周內過度到正常的喂量。換水也是如此。
7.兌水的規程一定要仔細完成,即使你對你的水質再有把握,也不贊成不經兌水直接把魚放入缸中,這一點切記,否則受傷總是難免的。

孔雀魚 遺傳公式 基因


孔雀魚 遺傳公式

綜述

  孔雀魚雖然孔雀魚在臺灣水族已經躍升為主角,并且引起貿易進口商極度的興趣,無視于孔雀魚的質量優劣與否,大量引入歐洲、日本孔雀愛好家或俱樂部的孔雀魚,但是臺灣孔雀魚愛好者,甚至是進口商和販賣者卻對孔雀魚的基本知識及觀念的認識非常貧乏,因此常常發生把觀賞用的孔雀魚當作經過系統維持或品種穩定的孔雀魚來販賣,因而誤導剛入門的孔雀魚愛好者的觀念。基因衰敗或基因不明的觀賞孔雀魚,和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作系統維持的孔雀魚其價值和目的本來就是絕然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可能只有名字(都是叫作孔雀魚),這個月特別公開AF JAPAN作孔雀魚的公式,其最終目的是,希望讓臺灣孔雀魚愛好者能正確清楚地了解純系孔雀魚。
  現在臺灣除了「AF-JAPAN」100多種孔雀魚之外,其它系統的日系孔雀,東南亞德國的孔雀都陸續被引進臺灣,AF JAPAN的孔雀魚幾乎都是利用基本品系(帶限性遺傳基因,顯性遺傳基因的品種)和衍生種所作出,這個月我們就如何用基本品種創作出洐生種來進行解說。
  要做出孔雀魚的衍生種,并不是[A+B=AB]或[AB-A=B]如此單純,必須先了解用于交配的孔雀魚是帶何種類型的基因,否則即使作出外型出眾的魚也是無法固定下來。
  以下列出目前在臺灣市場販賣,且循正統模式作出,屬于固定品種的遺傳基因類型。

公式

基本品種A-I

  —(帶限性遺傳基因的品種)—能影響身體色澤的表現
  蛇王(蕾絲蛇王)[XYC][XLYC] (C:COBRA)(LACE)
  古老品系[XY(OF)] (OF:OLD FASHION)
  維也納綠寶石[XY(VE)] (VE:VIENNA EMERALD)
  白金(黃白金、紅白金=珊瑚)[XYP][XY(CO)](PLATINUM)(C0:CORAL)
  金屬(全金屬) [XYM] (M:METAL)
  日本藍[XYJ] (J:JAPAN BLUE)
  *

基本品種A-Ⅱ

  —(帶限性遺傳基因的品種)—能影響身體色澤的表現
  美杜莎異數體[XLYPYC]
  美杜莎正常體 [XYPC]
  珊瑚美杜莎正常體[XY(CO)C]
  銀河異數體 [XCYPYC]
  銀河正常體[XCYPC]
  白金日本藍異數體 [XYPYJ]
  圣塔瑪莉亞蛇王正常體[XY(SM)C] (SM:SANTA MARIA)
  金屬蛇王正常體[XYMC]
  *

基本品種B-Ⅰ

  —(帶顯性基因的品種)—-特別對尾鰭的表現有影響
  馬賽克
  草尾
  德系黃尾禮服(黃白尾)
  素色尾
  *

伴性遺傳基因C-I

  禮服[XT](T:TUXDEO)
  素色尾[XS](S:SOLID)
  蕾絲[XL]
  *

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D-I

  —-(體色以外的遺傳基因)
  馬特利=[mm](m:material)
  孔雀魚*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E-I

  —(體色遺體基因)
  白子[aa] (a:albino)
  真紅眼[rr] (r:real red eye)
  黃化種[gg] (g:golden)
  藍化種[bb] (b:blue)
  粉紅[pp] (p:pink)
  虎斑[tt] (t:tiger)
  白化種[ggbb]
  虎斑白化種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bbtt]
  虎斑粉紅 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pptt]
  白子粉紅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aapp]
  白子超白 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aabb]
  白子超白三重隱性同質接合體[aabbgg]
  真紅眼白子超白 雙重隱性同質接合體[bbrr]
  真紅眼白子超白三重隱性同質接合體[bbggrr]

公開孔雀魚的公式

  孔雀魚的品種及衍生種是根據上述6種遺傳基因的組合所做出,如果再加上長鰭型,則可以做出上千種基因組合的孔雀魚。
  1.限性遺傳基因×顯性遺傳基因=[A]× 如:美杜莎馬賽克等
  2.限性遺傳基因×伴性遺傳基因=[A]×[C] 如:白金德系黃尾禮服等
  3.隱性遺傳基因×限性遺傳基因×顯性遺傳基因=[E]×[A]×如:白子美杜莎草尾等
  4.隱性遺傳基因×限性遺傳基因×伴性遺傳基因=[E]×[A]×[C]如:真紅眼日本藍紅尾禮服等
  5.1.2.3.4的組合再加上體色以外的隱性遺傳基因[D]如:白子馬特利蛇王黃尾
  孔雀魚要做出孔雀魚的衍生種,一般的模式都是利用公魚的限性遺傳基因再配合母魚的隱性、顯性、伴性遺傳基因,所以若能明確了解用于做出衍生種的公母魚個體帶的限性、伴性、隱性、顯性遺傳基因到底位于體染色體或性染色體的XY那一方,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固定衍生種。
  若要作出系統固定的衍生種孔雀魚,必須以帶限性或顯性遺傳基因的公魚為基準重復交配,若要更進一步讓作出的衍生種孔雀魚品種安定(體態優美)及固定,就必須重復淘汰同胎母魚3~4次,并且要重復用與親代母魚同一品系的母魚來當種魚。
  P A(公)×B(母)=F1 F1(公)×B(母)=F1
  ↓↑↓
  F1(公)×B(母)=F1 F1(公)×B(母)=F
  因目標品種及種親的不同,交配次數也有差異。以下是筆者為了讓作出品種的表現形及固定率穩定,在AF JAPAN GP-FM 實行的交配法。
  公魚品種(A) 母魚品種(B) 交配次數作出品種(C)
  霓紅禮服(伴隱) 德系黃尾禮服(顯伴) 1次天空藍禮服
  藍草尾(顯性) 德系黃尾禮服(顯伴) 2次天空藍禮服
  蛇王(限性) 馬賽克(顯性) 2次馬賽克蛇王
  蛇王(限性) 白子紅尾(顯伴) 3次白子紅尾蛇王
  古老品系扇尾(限性) 馬賽克(顯性) 2次古老品系馬賽克
  珊瑚雙劍(限性) 馬賽克(顯性) 3次珊瑚馬賽克
  珊瑚雙劍(限性) 白子紅尾(顯伴) 2次白子珊瑚紅尾
  日本藍蘆圣德(限性) 馬賽克(顯性) 3次日本藍馬賽克
  孔雀魚日本藍蘆圣德(限性) 藍草尾(顯性) 4次日本藍藍草尾
  白金雙劍(限性) 馬賽克(顯性) 3次白金馬賽克
  白金雙劍(限性) 德系黃尾禮服(顯伴) 4次白金德系黃尾禮服
  金屬蛇王(限性) 馬賽克(顯性) 2次金屬莫斯科
  全金屬馬賽克(限性) 藍草尾(顯性) 4次全金屬藍草尾
  接下來就半藍化種(不完全顯性遺傳基因=[Bb])的遺傳基因及其品種做簡單說明,不完全顯性基因就是表現藍草尾或藍馬賽克等藍色系的基因。
  [BB]=普通種,[Bb]=普通種以藍色表現。
  也就是說藍化種的遺傳基因變成異質接合體[Bb]時,就形成不完全顯性基因,但白子[aa]或黃化體[gg]等若呈異質接合體[Aa]或[Gg]的基因型態,其個體的表現與普通種無異。
  [AA]=[Aa] [GG]=[Gg] 其表現形不變
  因此天空藍禮服生出紅尾禮服的個體或藍草尾生出紅色系的草尾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藍○○○」都是不完全顯性基因的品種。
  [Bb][Bb]的交配結果 [BB][Bb]交配結果 [BB][bb]交配結果
  B b B b B B
  B BB Bb B BB Bb b Bb Bb
  紅藍紅藍 藍藍
  b Bb bb B BB Bb b Bb Bb
  藍藍化體紅藍 藍藍
  做出藍色系的品種有上述3種基因組合模式,需依品種選擇合適的模式。再者,日本藍的藍色并不屬于不完全顯性遺傳基因。
  日本藍馬賽克[BBXYJ] (Japan blue)
  孔雀魚日本藍藍馬賽克[BbXYJ] (Japan blue)
  筆者已確實藍化種的遺傳基因除了剛剛解說的「不完全顯性遺傳基因」還有一種是現今的野生種孔雀所帶「隱性遺傳基因」[Bb],為無法表現出藍色系的藍化種孔雀魚。
  在日本,日本國產孔雀的愛好家大約有一萬人之多,而販賣日本國產孔雀的水族館大約有500~700家,其中可以稱得上是專賣店的約有10家,這些愛好家乃至于專賣店的老板對本月號講解的內容能100%了解的人,除了筆者及AF專業工作人員外,大概不到10人,因此筆者及幾個飼養者也正在為解開孔雀的遺傳之謎而努力
  前陣子,新加坡某個漁場的負責人到筆者店裡互相交換了很多意見,最令筆者驚訝的是新加坡的繁殖者一點遺傳的知識都沒有,還能產出那么大量的孔雀魚,可見得孔雀魚是生命力很強的熱帶魚。在日本,也有些飼養者雖然不懂遺傳學,偶而也能做出優良的孔雀魚,但是卻無法作出質量安定的孔雀魚。
  筆者想傳達給讀者的是,只要了解基本概念對于孔雀魚的遺傳并不是想象那么難的事,希望各位孔雀魚愛好者能理解遺傳學,進而能做出體態優良安定的臺灣孔雀魚,也希望臺灣能出現像筆者一樣致力于了解孔雀遺傳基因的人,筆者會很樂于與有志的愛好家,互相交換關于遺傳及作出新品種的意見。
  公的尾大,顏色鮮艷,母的尾小,顏色單調
  孔雀魚是最容易辨別雌雄的。雌魚腹部比較大,在肝門前方有一塊透明的胎斑,在快生殖的時候胎斑成黑色。而雄魚的特點就是腹部較小,瘦長,最關鍵的就是他的臀鰭演變出交接器,用于繁殖時候輸送精子用。所以雄魚的臀鰭前方的幾根鰭條比較粗大。而雌魚的臀鰭則是均勻的。

孔雀魚對顏色的要求

  參考:臺灣孔雀魚大師蔡志恒先生
  孔雀魚對顏色的要求
  孔雀魚對顏色的要求有兩點:(1)顏色要勻稱:(2)色差要分明。而色彩濃度的薄與厚并非要求的重點,因色系若不均勻,將會形成有色塊的圖騰,也就是所謂的雜斑。色塊若無法再散開來,將扼殺此尾孔雀魚的“前途”。之所以不在乎孔雀魚顏色的厚與薄,主要是因其各具美感、各有特色。因此若將所謂的藍尾禮服共同比較時,您將發現有數十種之多,這當然包含了體色、尾色、尾型的排列組合了。
  孔雀魚的色彩雖不若鏘魚多變,但在愛好者的不斷改良下也增色不少。在孔雀魚的基本品系中亦不乏媲美鏘魚的品種,如馬賽克、銀河、草尾…等等。
  針對孔雀魚的著色問題,我國的魚糧生產企業做了很多研究,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觀賞魚在自然界本身是存在的,它們靠食用天然食物就可以獲得健康體魄、持久鮮艷的色彩。那么在自然界,觀賞魚吃什么?蝦和浮遊生物。那蝦又吃什么?藻類。因此蝦和藻類是它們最好的食物,魚從蝦體內就能獲得足量的天然蝦青素和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持久保持鮮艷的色彩。


國內外 孔雀魚 說明


國外孔雀魚

  孔雀魚在1859年,德國魚類學者Wilhelm C.H. Peters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地名)地方發現孔雀魚,因此他成了最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由于孔雀魚看來和Poecilia (魚名)family的魚類很相像,所以Wilhelm C.H. Peters就命名孔雀魚為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這個字意指孔雀魚身上部分重疊的鱗片形成蕾絲般的圖樣。1861年時,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來自巴貝多(Barbados)的孔雀魚標本,由于他沒看到Peter曾經做過的描述,而誤認為自己發現新的「屬」。Senior Filippi發現到孔雀魚看起來和Poecilia十分相似,于是將它稱作Lebistes poeciloides (Frazer-Brunner, 1953),而『孔雀魚』這名稱則是一直等到英國的植物學家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從特立尼達(Trinidad)帶回一些標本回去鑒定以后,經大英博物館的Dr. Albert Gunther(人名)鑒定此標本為新的物種,為表彰Robert Guppy,所稱它作Girardinus guppyi,『孔雀魚』這名稱從此才被確立。孔雀魚的原產地是在委內瑞拉(Venezuela)、蓋亞那(Guyana)、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地帶和一些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上的島嶼。由于『孔雀魚』擁有多種的色彩花樣,所以也被大家稱為彩虹魚。孔雀魚會用它朝上翹的嘴吃掉靠近水面的蚊子幼蟲,所以野生的孔雀魚曾在1930年代,被引進新加坡,來控制紅樹林沼澤地的蚊子數量(Herre, 1940)。【以上文章節錄自「臺灣優質孔雀魚協會」網站】
  孔雀魚事實上,根據各項資料的記載,玩賞改良的孔雀魚的風氣最遲在1950年代就已開始。像蛇王、紅孔雀這一類的魚只可說是開路先鋒。我在觀賞ET30年特集時,特別注意到主角小男孩的房中有一缸孔雀魚,裡頭便含有紅孔雀及紅尾蛇王【鏡頭有清楚的帶到】,以體型來說,和現在的紅孔雀相較一點也不遜色,一定是人工改良的產品。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紅孔雀體型及色澤如此優良的主因。

國內孔雀魚

  國內的孔雀魚以引進的歷史來說,不會超過10年(這裡通稱的孔雀魚是以純系的孔雀魚而言)。最初由貿易商引進,大部分的系統來自于日系,少數是德系的系統。事實上國內比賽的規則及飼養風格也大多偏向日本【尤其是紋路系的魚只如草尾、蛇王、馬賽克等】。
  在國內玩家爭相飼養的改良下,像馬賽克、草尾、蛇王一類的魚只,都有和日本抗衡的實力(當然是以一般的飼養條件作基礎)。實際上像馬賽克的發展,和日本就有較大的不同。日本方面認為馬賽克尾部要有紅、黃、黑三種顏色構成。臺灣方面則以偏好紅底黑紋或藍底黑紋的顏色,但不論審美觀點如何,一心想作出優良的孔雀魚都是值得我們佩服的。
  孔雀魚在自然界中,有藍色色澤的個體一般來說是偏少的。也因此六年前莫斯科藍被引進的時候,造成相當大的風潮。一度飼養的人品可能多達眾多孔雀魚人口的50%以上。(以經營新未來舊版時注冊的人口和飼養魚只種類的比例推算)。比賽時單色組往往是一整片莫斯科藍的天下。然而由于飼養人口眾多滿,又該種魚只體型較大,易于飼養,造成整個價格的崩盤。【在南部的漁場裡,作者曾見過滿滿70幾缸的深藍-黑色的莫斯科藍乏人問津】在眾多飼養者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又慢慢的退卻了。
  在臺灣,常常會有一窩蜂趕流行的情形發生。等到流行一過,遺留下來的破壞往往非當初引進者所能想到。像美國鰲蝦、巴西龜都是很明顯的例子。還好人工育成出的孔雀魚極難于自然界中生存。在此呼吁各位新手或老手,一定要謹慎的評估魚只的數量,由于孔雀魚算是多產的物種【一胎多達40-60只】在玩家細心的照料下,可以全數育成,何況生產周期只有22-26天,因此若無詳細計畫,到時一定會魚滿為患。除了照料不來外,恐怕也失去養魚最主要的目的-修身養性。
  較好的方法是能夠做好公母隔離,并且將多余的魚只送出或賣出。總之,對孔雀魚付出越多心血,越能得到漂亮的魚只。

孔雀魚 生長繁殖


孔雀魚 生長繁殖

  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幼魚經3-4個月飼養便進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后代,性成熟遲早與水溫高低、飼養條件密切相關。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水溫保持在26攝氏度。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然后按1雄配4雌的比例放入種魚。待魚發情后,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泄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當雌魚胎斑變得大而黑、肛門突出時,可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產。
  待產箱中的溫度應比原水溫高1~2度,箱底放青苔或水草,給小魚設一個避身之處。雌魚產仔后,要立即將其撈出,以免吃掉仔魚。或者要塑膠片圍成漏斗狀隔離墻,浸入水中,將產仔雌魚放在漏斗中,使仔魚產出后從漏斗下空洞掉入漏斗外水體,雌魚就吃不到仔魚了。
  孔雀魚每月產仔一次,視雌魚大小,每次可產10-120尾仔魚,一年產仔量相當多,故有“百萬魚”之稱。繁殖時應注意,同窩留種魚不要超過三代,以免連續近親繁殖造成品種退化,使后代魚體越來越小,尾鰭變短。最好引進同品種魚進行有目的遠緣雜交,以防次品種退化,達到改良品種的目的。但孔雀魚壽命很短,一般只有2-3年。第一胎一般產的比較少,大約產10~80尾;第二胎大約產80~120尾。價格幾元到幾十元甚至幾百元1條不等
  孔雀魚在狹窄的區域內會有爭地盤的現象,出現達到造成魚只致死,所以當地方狹小的時候適合單條養殖。

孔雀魚生活習性


孔雀魚生活習性

  孔雀魚孔雀魚適應性很強,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24℃,喜微堿性水質,pH7.2—7.4,食性廣,性情溫和,活潑好動,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孔雀魚易養,但要獲得體色艷麗,體形優美的魚則從魚苗期就需要寬大的水體,較多的水草,鮮活的餌料,適宜的水質等環境。孔雀魚4~5月齡性腺發育成熟,但是繁殖能力很弱,在水溫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每月能繁殖1次,每次產魚苗數視魚體大小而異,少則5余尾,多則70~80尾。當雌魚腹部膨大鼓出,近肛門處出現一塊明顯的黑色胎斑時,是臨產的征兆。
  孔雀魚,卵胎生將魚的代表,由于周期性的生產力,使得它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因此常是初飼養觀賞魚者家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魚以東南亞進口及國內南部生產為主,兩者的共通特徵是對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模式,因此充分受到陽光的洗禮,所以色澤顯得特別燦爛。起初孔雀魚雖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魚種混養及廉價易陣亡的悲慘印象,因此國內觀賞魚的發展雖有數十年的歷史,而孔雀魚卻得數十年如一日,毫無進展可言。這期間雖然有數波推展孔雀魚的動作,但始終因天時地利種種條件不配合而無疾而終。主要是國內觀賞魚界數十年來的高度開發,至今已進入瓶頸,因此在這波倡導活動之下終于獲得各方的回響,讓孔雀魚在觀賞魚界中建立一個新的領域。孔雀魚往往是初學入門者第一次飼養的魚種,卻也常常是養魚數十年者重拾的魚種,此現象正巧說明了孔雀魚易懂難精的特徵,無怪乎能讓人如此的著迷,愿意摒棄所有的魚種只留孔雀魚。

孔雀魚 外形特征


孔雀魚 外形特征

  孔雀魚孔雀魚體長4~5厘米,是最容易飼養的一種熱帶淡水魚。它豐富的色彩、多姿的形狀和旺盛的繁殖力,倍受熱帶淡水魚飼養族的青睞。尤其是繁殖的后代,會有很多與其親魚色彩、形狀不同的魚種產生。雌、雄魚差別明顯,雄魚的大小只有雌魚的一半左右,雄魚體色豐富多彩,尾部形狀千姿百態。
  別名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孔雀魚體形修長,有極為美麗的尾鰭。成體雄魚體長3厘米左右,體色艷基色有淡紅、淡綠、淡黃、紅、紫、孔雀藍等,尾部長占體長的2/3左右,尾鰭上有1—3行排列整齊的黑色圓斑或是一彩色大圓斑。尾鰭形狀有圓尾、旗尾、三角尾、火炬尾、琴尾、齒尾、燕尾、裙尾、上劍尾、下劍尾等。成體雌魚體長可達5—6 厘米,尾部長占體長的1/2以上,體色較雄魚單調,尾鰭呈鮮艷的藍、黃、淡綠、淡藍色,散布著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這種魚的尾鰭很有特色,遊動時似小扇扇動。

孔雀魚 介紹


孔雀魚 介紹
孔雀魚


孔雀魚原產于南美洲的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北部等地,作為觀賞用魚引入新加坡、中國臺灣和內地,現已繁衍分布于部分熱帶地區的河川下遊及湖沼、溝渠中,其野生棲地呈現多樣化,主要棲息于淡水流域及湖沼。孔雀魚的繁殖能力很強,并能耐受污染的水域,具群集性。孔雀魚性情溫和,能與溫和的中小性型熱帶魚混養,平時活潑好動,孔雀魚的壽命較短。目前基本上分成幾種基本品系禮服 馬賽克、草尾、劍尾、金屬、蛇王。孔雀魚為雜食性小型魚種,由于孔雀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所以目前全世界幾乎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芳蹤。
中文名稱孔雀魚
外文名稱:guppy(guppies)
別稱:鳳尾魚
分布區域: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等地的江河流域
水溫:22~24℃
PH :7.5~8.5
食物:水蚯蚓、水蚤及人工合成餌料
性情:性情溫和、可與小型魚混養
 

2009 ·文章分類 by TNB